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mti翻译硕士考研论坛网站-翻译硕士考研真题资料-52mti.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86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百科资料分享] 【翻译硕士百科知识笔记】【外国文学】苏联文学

[复制链接]

7489

主题

7657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打个突然被广泛广泛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127

论坛元老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9-12 14:30:2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沙皇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创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同时诞生了苏联文学,它以新的内容、新的人物、新的创作方法出现在世界文坛上,标志着现实主义文学蹦新发展。从十月革命到1991年的苏联解体,苏联文学经历了74年的历程。本部分主要是掌握1917年至1953年间的苏联文学,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  十月革命胜利后二十年代文学(1917—1929)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国内阶级斗争极其尖锐复杂,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苏联人民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战后,由于采用了“新经济政策”,国民经济迅速恢复,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在新旧交替的历史转折时期,文艺领域内的斗争异常激烈,苏联文学界呈现出派别林立、团体丛生、思想交锋激烈的局面。斗争的焦点是文艺事业要不要接受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以及要不要与苏维埃政权合作的问题。影响较大的文化团体除十月革命前夕成立的“无产阶级文化协会”外,还有“谢拉皮翁兄弟”、“左翼艺术阵线”、“拉普”等。“拉普”(1923—1932),即“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主要成员有阿维尔巴赫、法捷耶夫、叶尔米洛夫等,他们主要通过《在岗位上》和《在文学岗位上》两个杂志来宣传他们的文学理论和主张。成立之初,“拉普”在贯彻宣传党的文艺政策,建设社会主义文学方面起过一定的作用。后来,他们在政治上唯我独尊;在组织上搞宗派主义,粗暴打击“同路人”和不同派别的作家;在创作上以哲学上的马克思主义代替文艺创作中的现实主义,教条主义,庸俗社会学的倾向日益严重。“拉普”的错误后来受到俄共中央的批评和纠正。[/alignQ
        十月革命后,诗歌这种适合抒发革命激情的文学样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主要表现对社会主义革命的激情和信心。最著名的诗人有马雅可夫斯基(1893—1930)、别德内依(1883—1945)、勃洛克(1880—1921)、叶赛宁(1895—1925)等,他们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时代的精神,唱出苏联各族人民的心声。
        马雅可夫斯是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诗歌的奠基人。其早期创作受未来派的影响,运用夸张、荒诞的形象,隐晦的象征,追求奇特的音响效果,1915年发表的长诗《穿裤子的云》是诗人十月革命前所写的一部重要作品。十月革命后,诗人的思想和创作发生了重大转折,写下了许多诗篇热情歌颂十月革命,歌颂党和领袖,如《向左进行曲》(1918)、长诗《好》(1927)和《列宁》(1924)等。有的作品讽刺了人民内部的旧思想和官僚主义作风,如《开会迷》(1922)、《臭虫》(1928)、《澡堂》(1929)等。长诗《列宁》是马雅可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诗人在塑造列宁形象时,站在共产主义党性立场,把领袖的生平和革命活动,与世界革命运动史和俄国人民解放斗争史联系在一起,从而体现了列宁和党密不可分、与人民血肉联系的主题思想。
        勃洛克的长诗《十二个》通过对12个赤卫战士进行巡逻的描写,反映了十月革命的伟大风暴和新旧世界的尖锐对立。叶赛宁也创作了歌颂革命和对苏维保政权热爱的诗篇《同志》(1917)、《天庭鼓手》(1918)、《苏维埃俄罗斯》(1925)等。
        20年代小说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其中最著名的是几部以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为题材的作品。富尔曼洛夫(1891—1926)的《恰巴耶夫》(1923)、绥拉菲莫维奇(1863—1949)的《铁流》和法捷耶夫(1901—1956)的《毁灭》,被苏联文学史家称为三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恰巴耶夫》塑造了一个被革命唤醒的传奇式的人民英雄恰巴耶夫的形象,恰巴耶夫从一个贫苦的牧童成长为使敌人闻风丧胆的红军师长,揭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对人的改造作用。作品中的红军政委克雷契柯夫形象属于苏联文学中最早出现的成功的共产党员形象。绥拉菲莫维奇的长篇小说《铁流》是他的代表作。小说描写国内战争时期一支旧哥萨克军队如何在行军途中经受战火的洗礼,终于锻炼成一支为苏维埃政权而战的钢铁般的队伍,表现了千百农民群众和革命的血肉关系。法捷耶夫长篇小说的《毁灭》描写1919年夏秋之际一支远东红军游击队在队长莱奋生的率领下,与日寇和高尔察克匪帮战斗的故事,深刻地表现了在战争中进行着人材的精选,在革命中进行着人的改造的主题。
        20年代后期,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建设事业的发展,苏联文学中第一部描写劳动者创造新世界的长篇小说是革拉特科夫(1883—1958)的《水泥》(1925)。它通过主人公楚马罗夫领导工人修复水泥厂的故事,赞扬了工人阶级忘我无私、坚忍不拔的精神。
这一时期掩戏剧方面的代表作品有拉甫列涅夫(1891—1959)的《决裂》(1927)和特列涅夫(1878—1945)的《柳鲍芙·雅洛娃娅》(1926)。《决裂》描写了十月革命前夕,“阿芙乐尔”号巡洋舰舰长别列谢涅夫和他的女儿为代表的俄国知识分子与旧制度的决裂。《柳鲍芙·雅洛娃娅》主要反映革命年代俄罗斯妇女的精神成长。两个剧本都反映了十月革命对俄罗斯人民生活道路的影响,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和艺术价值。
        二、  三十年代的文学(1930—1941)
        30年代,苏联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在工农业等各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工厂和农村日新月异的变化,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大量新的素材,同时,布尔什维克党加强了对文艺队伍的领导,苏联文学开始繁荣。题材新颖、思想深刻、艺术性高的作品大量涌现。
        1934年,苏联在莫斯科召开第一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成立了苏联作家协会,高尔基当选为作协主席。会上确立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苏联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从此,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主导了苏联文学发展的方向
        为了及时准确地报道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新人新事新风尚,特写和短篇小说深受作家喜爱。高尔基的《苏联游记》(1928—1929)开拓了新的特写体裁,法捷耶夫的《地震》(1914)是此时期短篇小说的杰作。
        这一时期,长篇小说也从不同角度反映30年代苏联正在进行的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其中,以社会主义工业化为题材的作品有列昂洛夫(1899—)的小说《索溪》(1930),克雷莫夫(1908—1941)的《油船“德宾特”号》(1938),卡达耶夫(1897—1986)的《时间呀,前进》(1932)。反映农业集体化的著名作品有肖洛霍夫的《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一部)和潘菲洛夫(1896—1960)的《磨刀石农庄》。
        描写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歌颂他们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奋斗终身,是30年代长篇小说的又一重要主题。尼·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影响广泛的作品,它是作者在全身瘫痪、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写成的。小说通过保尔•柯察金如何从一个普通的工人子弟成长为坚强的无产阶级战士的过程,表现了一代新人高尚的革命情操,展现了苏联共青团员、布尔什维克从内战年代到经济恢复时期奋战不息的生动画卷。小说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是十月革命后苏维埃第一代革命青年的代表。在战争中他英勇杀敌,身负重伤后复员到后方,投入到新的劳动之中,并且忍受住寒冷饥饿疾病的考验。战后,保尔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他以惊人的意志与疾病搏斗,并以文学创作作为新的斗争武器,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保尔光辉的一生与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紧密联系,激励着千百万人民群众为人类的正义事业而奋斗。特别是保尔在烈士墓前的一段内心独白,更具有极强的感召力量:“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攘的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三十年代涌现的规模宏大的优秀长篇小说还有高尔基的《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1925—1936)、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1928—1940)、阿·托尔斯泰(1883—1945)的《彼得大帝》(1929—1945)和《苦难的历程》(1921—1941)、法捷耶夫的《最后一个乌兑格人》(1939—1940)。这些作品的问世,标志着苏联文学走向成熟。
        戏剧在三十年代也得到很大发展,较有名的是包罗廷的《带枪的人》(1937),后来他又写成《克里姆林宫的枪声》(1941)《悲壮的颂歌》(1958),组成“列宁题材三部曲”,成功地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列宁平凡而伟大的性格特征。
        苏联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也使三十年代的群众歌曲获得繁荣,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歌曲大量涌现。著名的诗人有伊萨柯夫斯基(1900—1937)、列别捷夫—库尔奇(1898—1949)、苏尔柯夫(1899—)。伊萨柯夫斯基的诗歌感情真挚,深受群众喜爱,如《卡秋莎》表现了少女卡秋莎纯洁高尚的爱情,为苏联人民广泛传唱,也为世界人民所喜爱。
        但是,由于30年代末开始对斯斌林的个人崇拜逐渐形成和肃反扩大化,一批文艺家和作家由于学术上和艺术上的问题而受到政治上的无情批判,甚至被逮捕、被流放和被镇压,其作品也禁止出版,这些作法助长了后来以行政命令干预文艺的盛行,给文学带来很大损失。
        三、  卫国战争时期的文学(1941—1945)
        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出兵入侵苏联,苏联人民为保卫祖国奋起反抗,历经了四年可歌可泣的斗争,终于赢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卫国战争时期,苏联作家表现出极强的爱国主义精神。一千多名作家自愿上前线,作宣传工作,担任战地记者,甚至亲身参战,有数百位作家为祖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战争初期,作家们选择了能最迅速地反映现实的体裁,如诗歌、短篇小说、政论和特写等来控诉法西斯罪行,号召人民起来消灭敌人,阿·托尔斯泰的政论《俄罗斯性格》(1942)是其中的名作,文章力图从历史的发展来阐释祖国的概念,无情地揭露法西斯主义的反动本质。
        诗歌是战争时期主要的文学形式,内容多是表现苏联人民对祖国和亲人深沉的爱列别杰夫—库马奇(1898—1949)的《神圣的战争》(1941)被谱成曲后,成了全民的战歌。西蒙诺夫(1915—1980)的《等着我吧》(1941)是人们最喜爱的抒情诗。伊萨可夫斯基的《灯光》(1942)和《前线的树林里》(1942)也是其中抒情诗的名作。在长诗中最负盛名的是肌洪诺夫(1896—1979)的《基洛夫和我们的同在》和特瓦尔多夫斯基的《瓦西里·焦尔金》(1941—1945)。前者歌颂了被敌人围困的列宁格勒城和列宁格勒的保卫者,格调高昂,充满爱国主义和浪漫主义激情。后者塑造了机智勇敢、纯朴善良的人民英雄焦尔金的形象,他在失败和死亡的威胁下而从未伤失过信心和力量,这一艺术典型深受广大红军战士的喜爱。
        在小说创作方面也产生了一些优秀的作品,如西蒙诺夫(1915—1980)的《日日夜夜》(1943—1944)、戈尔巴托夫(1908—1954)的《不屈的人们》(一译《宁死不屈》1943)、瓦西列夫斯卡娅(1905—1978)的《虹》(1942)、法捷耶夫的《青年近卫军》。这些作品一方面反映了苏联卫国战争的艰苦卓绝和悲壮,另一方面又颂扬了苏联人民英勇顽强的奋斗精神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品质。法捷耶夫的《青年近卫军》是卫国战争时期的优秀作品之一。它描写1942年9月德寇占领克拉斯诺顿前夕,该城的青年们在地下党的领导下,同敌人展开了多种形式的斗争,给德寇以沉重打击,后来由于叛徒的出卖,多数队员被捕,英勇就义。小说热情地赞扬了青年近卫军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艺术上,做到史实与虚构完美结合,对人物的外貌描写与对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刻画有机联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在戏剧创作方面,西蒙诺夫的《俄罗斯人》(1942)、列昂诺夫的《侵略》(1942)、柯涅楚克(1905—1972)的《前线》是其中的三部名剧。这些作品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苏联人民誓死反抗德国法西斯侵略者的英勇精神,这在战时鼓舞了人们的斗志,颇受好评。
        四、  战后初期文学(1945—1953)
        苏联人民以巨大的代价赢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面临着在废墟上重建家园和恢复国民经济的艰巨任务。由于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苏联加紧实行“冷战”政策,苏联文学的发展经历了十分曲折的道路。战后初期苏联文艺界出现了一些落后于生活的严重现象,悲观主义、个人主义、唯美主义盛行。对此,1946-1948年,联共(布)中央就文学、音乐、电影和戏剧的现状及发展作出了一系列决议:《关于<星>与<列宁格勒>两杂志》(1946)、《关于剧场上演节目及其改进办法》(1946)、《关于影片<灿烂的生活>》(1946)、《关于穆拉杰里的歌剧<伟大的友谊>》(1948)等。当时主管思想工作的联共中央书记日丹诺夫还对其中的某些决议作了专门的讲话或报告。这些决议和报告强调了党性原则对文学创作的意义,但又犯有“左”的错误,对战后初期文艺现状的消极面估计过于严重,以简单粗暴和行政命令的方式来对待文艺中的思想问题和是非问题,如非党作家左琴科和阿赫玛托娃就遭到了不公正的批判和处分,并且给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与理论设置了不少人为的禁区和清规戒律。此后文艺创作中公式化、概念化倾向和“无冲突论”滋生、泛滥,致使苏联文学的道路越走越窄。
        尽管如此,战后苏联文学仍然出现了一些优秀作品,其中小说创作中反映刚刚结束的卫国战争的作品占有重要地位。主要作品有波列伏依(1908—1981)的《真正的人》(1946)、布宾诺夫(1909—)的《白桦》(1952)、卡扎凯维奇(1913—1962)的《星》(1947)和爱伦堡(1891—1967)的《暴风雨》(1947)等。取材与战时和战后年代的劳动生活菱材的作品也引人关注,巴甫连科(1899—1951)的《幸福》(1947)、阿扎耶夫(1915-1968)的《远离莫斯科的地方》(1948)、尼古拉耶娃(1911—1963)的《收获》(1950)和柯切托夫(1912—1973)的《茹尔宾一家》(1952)等长篇小说,思想深刻,情节动人,艺术性强。此外还有一些取材于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如革拉特科夫(1883—1958)的自传三部曲《童年的故事》(1949)、《自由人》(1950)和《慌乱的年代》(1954),小说主要表现俄国劳动人民在19世纪末叶的艰难困苦和觉醒的过程。        费定(1892—1977)的《初欢》(又译《早年的欢乐》1945)、《不平凡的夏天》(1947—1948)叙述了布尔什维克和知识分子参加革命的历程,反映了社会的巨大变革,情节曲折,场面广阔,气势恢宏,语言优美,是战后苏联文学中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
        苏联文学诞生于十月革命的烈火之中,它置根于十月革命后社会生活的土壤,继承俄国文学的优良传统,站在时代的高度,表现出新的主题和新的人物。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苏联文学的主要题材,人民群众成了国家的主人,革命工人、农民、士兵和知识分子的光辉形象也理所当然的成了苏联文学的主人公。苏联文学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党性,它是苏联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苏共根据形势的变化制定文艺政策,对文学进行干预、管理和控制,使文学成为有领导有组织的活动。苏联文学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文学的基本创作方法,即要求作家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和具体地去描写现实。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这一要求既鼓舞了苏联作家写出了许多优秀作品,促进了苏联文学的繁临,但忽视和排斥了非现实主义文学和文艺的娱乐、审美功能,使苏联文学隐伏下粉饰现实、窒息文学批判任务等祸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

帖子

3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0
沙发
发表于 2018-10-27 19:52:28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谢谢分享谢谢分享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翻译硕士考研网资料商城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52mti.com ( 豫ICP备14029102号-1  

GMT+8, 2024-4-24 01:57 , Processed in 0.12500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52mti.com X3.2 © 2014-2015 52mti.Com. & 52mti Desig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